作者:蔡永澤
英國經濟學人期刊指出;:烏克蘭人對於俄國大軍所表現的精神改變了台灣人心裡很大的反思。台灣從歐亞大陸另一端爆發的衝突提醒台灣相關威脅。台灣人比亞洲其他國家的民眾更受烏克蘭的境況激勵,因為烏國人民勇敢對抗強大的俄國。媒體流傳「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口號,中國的統治者比普廷對烏克蘭的宣稱更獨斷,中國一直堅持台灣是其領土的一部分,並保留動武迫其回歸的權利。對台灣人而言,普廷對烏克蘭的所作所為與習近平可能對台行動的類似性是顯而易見的,而自普廷與習近平表示兩國關係「無限制」後,更是如此。中國的目標是迫使台灣滿足其政治條件:接受中國對該台灣的一國兩制;同時防止美軍武力介入。雖然中國可以出兵達到這些結果,但是不一定需要這樣做。中國在這次後可能對自由民主的台灣與美國的最大利益是不可能以武力解決,況且其武力與中國內部疫情跟災荒還有待中國政府好好解決,不同於烏克蘭,中國缺乏一個正當合理理由去發動全面戰爭,迫使台灣讓步。而未來世界將形成一個新秩序與新的溝通模式,經濟需要在重整,而台灣唯有透過多方外交斡旋才是最佳手段。
合作賽局理論是賽局理論中的一種經濟理論,原是指一些參與者以形成聯盟、互相合作的方式所進行的賽局。這樣一來賽局活動就變成了不同集團之間的對抗。在合作賽局中,參與者未必會做出合作行為,會有一個來自外部的機構用不同方式(例如合約)懲罰非合作者。合作賽局的相反是非合作賽局,指的是參與者不可能形成聯盟或任何合作機制都必須為自我履約契約,從此次戰爭看到烏克蘭領導人善用國際力量與談判來獲得民主自由世界的支持,但相對俄國騎虎難下,這一仗其實以政治經濟學來看,其實沒有輸家。因為合作賽局通常是藉由分析合作賽局的理論框架而得,試圖想要預測會如何形成合作聯盟、如何採取聯合的行動以及合作所導致的成果。合作賽局和傳統非合作賽局的研究方向相反,非合作賽局試圖預測的是個人在賽局中的行動與成果,並可分析奈許方程式。烏克蘭人已改變許多台灣人對自我未來的看法,烏克蘭人的英勇行為鼓舞台灣人士氣,烏克蘭的例子讓每個多在收壓迫與戰火的國家開始反思與思考。
美國前安全官員組成的代表團抵達台北,雖該團由總統拜登派出,前美國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率隊向台灣總統蔡英文及其政府保證美國的支持,但是可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