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遇上影像學 神秘面紗被揭開-下

未來:影像標記呈現「探針」效應

問:針灸的適應範圍很廣,我們的研究都涉及哪些病種呢?未來的研究方向是什麼?
答:fMRI 這種無創、視覺化的技術讓人們看到了針刺資訊在腦內的變化過程,例如能發現腦卒中經針灸治療前後的異常腦形態改變以及功能網路康復程度。近年來,此類研究在國內科技學術期刊、國際SCI 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直線上升,成為中西醫結合影像研究的成功範例。

 

 其實,fMRI 技術發源於美國,最早應用於針灸研究也是在美國,但由於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針灸臨床研究難以獲得批准,研究的規模較小。近年來,大陸學者迎頭趕上fMRI 技術被逐步應用於抑鬱症、功能性消化不良、面癱、疼痛、腦中風等疾病的針灸治療腦機制研究。如我們醫院的專家團隊與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所朱兵、榮培晶教授團隊長期合作,在針灸所首次建立「耳穴迷走神經聯繫」的基礎上,成功研製了耳迷走神經電刺激儀,已用於治療癲癇病及抑鬱症,初步發現有一定療效。在耳電針治療抑鬱症的腦功能機制影像研究中,我們的一系列發現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國際上同行正在逐步開展失眠、糖尿病、老年癡呆、帕金森氏病的針灸治療的影像學研究,力求闡明針灸對腦功能調節產生療效的理論基礎。

 針灸影像學實現了傳統中醫與現代醫學科學技術的有機結合,影像學在針灸的作用機制研究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針灸影像學還有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如有關針刺作用腦機制的影像學研究結果差異較大,存在多個腦中樞作用機制假說及理論等,如何將現有的成果進一步整合是我們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

 未來,我們或許可以從針灸臨床治療特色病種入手,開展基於針灸「個性化治療」的精準醫學影像學標記研究。由於針灸穴位刺激在不同疾病的大腦反應存在明顯差異,穴位不同敏化現象的存在,這種差異有可能成為一種潛在的疾病診斷的新方法,即以針刺刺激作為一種診斷的探針,通過觀察人腦對針刺刺激的反應,經過對大樣本資料的統計分析,得出某些疾病,特別是常規影像學無法顯示的沒有形態學變化、僅以功能性變化為特徵的一大類疾病的針刺刺激腦反應功能影像特徵,從而用於這類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最終發展為「針灸影像診斷學」。

 另外,進一步利用「針灸影像」的精準技術和方法,可以發現治療過程中與療效相關的腦影像學特徵性標記,從而監測臨床治療效果,優化治療方案,進而提高針灸臨床療效,篩選針灸適宜患者人群,推進現代針灸醫學融入主流醫學,為廣大患者提供「精準針灸」服務打下科學基礎

這篇文章 針灸遇上影像學 神秘面紗被揭開-下 最早出現於 中國醫藥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