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古蹟形塑歷史的厚度 《為有源頭活水來》12位專家職人口述古蹟修復歷史

(胡芷寧/綜合報導)臺北市立文獻館在臺北市濟南基督長老教會B1小禮拜堂舉辦《為有源頭活水來——臺北市古蹟修復調查研究、營造匠師與再利用專業工作者口述歷史》專書發表會,邀請三篇導言作者薛琴建築師、李乾朗教授、林會承教授親臨現場,強調文化保存、技藝傳承、文化資產永續經營的重要性。本書用口述歷史訪談的方式來記錄與傳承,書中的訪談對象分為3大類:古蹟修復調查研究、古蹟修復營造及匠師、古蹟修復再利用,共12名受訪者共同建構本書的歷史厚度。

圖/《為有源頭活水來》專書發表會,邀請三篇導言作者薛琴建築師、李乾朗教授、林會承教授及多位受訪者親臨現場。臺北市立文獻館提供

新書發表會特別安排三組精彩的對談講座,古蹟修復調查研究口述歷史的受訪者楊仁江建築師與薛琴建築師對談,還有古蹟再利用能賦予歷史更多的生命力,林會承教授與與黃春生牧師分享書中列舉的古蹟濟南教會溫暖陪伴的力量。臺北濟南教會在1945左右的時期建造,於近期榮獲臺灣建築獎的殊榮,濟南教會在歷史的古蹟文物的領域都十分重要,書中透過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黃春生牧師的口述歷史,詳盡地看見在教會的傳承上有新舊建築的融合,有社會公益的再利用與規劃,而成為一個有歷史感的教會,以百年的願景世世代代的傳承。

本書最精彩的地方在於口述歷史的紀錄方式,用最真的文字帶領讀者了解職人匠師的日常,第三段分享由李乾朗教授與大木匠師陳朝洋司阜、彩繪匠師莊武男司阜、剪黏匠師徐明河司阜分享古蹟修復執行的技法與傳承。

圖/李乾朗教授、大木匠師陳朝洋、彩繪匠師莊武男、剪黏匠師徐明河分享古蹟修復執行的技法與傳承。臺北市立文獻館提供

臺北市市定古蹟161處、國定古蹟19處,近40年來累積豐富的古蹟修復與再利用的成果,在書中與大家分享,老建築如何在專家的手中再現風華,注入新的生機與年輕族群做跨世代的溝通,深化當代人對自我及所在土地的認識。書中訪談對象橫跨不同專業領域,專業團隊將口述的資料整理與註釋解讀,為求正確性不停與受訪者來回確認,只為讓內容更加好讀易懂,傳遞給社會大眾。

除了以新書來推廣古蹟修復與歷史之外,臺北市立文獻館也推出免費的導覽服務,臺北市12個行政區的史蹟導覽,由志工老師帶領實地踏查解說古蹟或其他文史紀念場所,民眾在走訪古蹟之時,也能透過文史的保存,看見這一磚一瓦的故事紋路,更認識台灣的建築文化之美。

《為有源頭活水來——臺北市古蹟修復調查研究、營造匠師與再利用專業工作者口述歷史》專書已正式出版發行,有興趣的讀者可洽臺北市立文獻館、誠品書店、五南文化廣場、南天書局、國家書店松江門市、臺灣的店、樂學書局、臺灣學生書局、國家網路書店等購買。本書受訪者許多是畢生從事古蹟修復這類的專業工作,因為古蹟獲得修復的機緣、透過修復累積的經驗和技術十分寶貴,期望能夠透過本書的紀錄,讓社會大眾看見與認識古蹟修復領域,讓珍貴的經驗與史料永續傳承。

圖/臺北市立文獻館提供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