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趣」喝普洱 時間的芬芳

文/袁青

為了旅人而陳年的「茶餅」 同樣是一味飲品;比起西方世界的「黑金」咖啡豆 ,中國茶韻更是曲折

根據歷史最早起源於漢代的「茶」,最初是熱飲有整腸消脹之效,甚至治了古代軍中疫情。也因而驚動官場,成為貢品之後,便有了各自表述的茶文化。

「喝一口陽光的味兒」,種植於濕熱的雲南一帶,因為運輸之便,將未完全晾乾的毛茶壓製成 餅或磚,方便旅人攜帶,而又名「緊壓茶」或「 緊迫茶」 之稱的「普洱茶」,因黑麴黴(Aspergillus niger)這類微生物,讓茶韻風味在時間中,經過曲折濕熱、氧化反應的發酵程度,不斷轉變,具有「愈陳愈香」而奇貨可居的身價,最引人入勝。

親身經歷兩岸參訪,並從玩票到擁「陳氏普洱」品牌的達人陳友邦形容,普洱茶的茶菁屬於雲南大葉種,葉片大而肥厚,與低矮的灌木型茶樹大不相同。對眼前我這個初入門的人,信手掰開茶餅,沖了一泡普洱遞給我,語帶中肯地說,「不要失去了自己的選擇權?」

普洱茶是一種後發酵茶,靠的是發酵程度和先後的適當熟成,時間愈長轉化得愈好。一般說來,剛製好3個月就可喝的生茶較苦澀;所謂老茶,通常指10年以上的普洱茶老茶則是甘醇溫潤。

普洱茶的製造過程,可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是在鮮葉採摘後,萎凋後進行殺菁、揉撚,然後用日曬法讓茶葉自然乾燥,又稱為「前發酵」,得到粗茶。第二階段「後發酵 」,要讓毛茶在適當濕度及溫度中,利用黑麴黴、酵母菌等菌種所產生的酶,轉化茶葉發酵的過程,使普洱茶變得甘醇、溫和的重要關鍵。

傳統普洱茶做法是以「乾倉」存放,在自然通風的環境中,讓茶葉天然發酵、慢慢陳化,然而這要耗費很多年的時間。而「濕倉」則是人工發酵,將茶葉堆放在室內空間,以人工加濕、加溫,又稱為「渥堆」。然而,若沒能掌握熟成,或急於促成,則會有茶葉污染甚至導致發霉及變質的風險。

最後,再經過緊壓、風乾及陳化,完成製造。目前普洱茶普遍以餅和磚居多,到於 球形,更靠手工的「蘑菇形」已鮮少見了。一面泡茶,一面拿出茶餅和磚分享, 一般茶餅外包裝上是品牌;看門道在「內飛也就是俗稱大票;會有更一步,產地生風味的說明,」陳友邦說,有經驗的更會挑選,大票是和茶餅的茶葉及梗脈融在一起,而不是簡單夾帶或直接貼上的。

事實上,可惜真正傳統天然發酵製成的陳年普洱,早就被行家喝得差不多了;投入茶文化和市場多年的陳友邦,對坊間普洱茶的身價或感官品味上,莫衷一是的說法。他建議,在一個基本品飲的標準下,不妨多嘗試、多評估,至少先選一個你喜歡的入門。至於花大錢能不能真買到一餅在茶師配合產地和品種,加上熟成工藝的合拍下,「最好狀況的普洱老茶」,有時對行家來說都是一種隨機,何況一般人啊?

輕啜,呈琥珀般色澤的普洱茶湯;從我總覺得有一股泥土味的澀苦初體會,到看著茶杯裡大葉紓展的普洱茶在嘴裡的回甘;彷彿東漢走到「陳氏普洱」的林口私人基地,也不過「一盞茶」的時光。我像風塵僕僕的旅人,走過普洱,千遍也不厭倦。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