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幻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 挑戰藝術的全新宇宙觀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自3月13日至5月23日在圖書館展演空間1、2樓展出「虛幻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展覽,由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邱誌勇擔任策展人,主軸聚焦在「生物科技藝術」,其發展與生物科技,以及複製羊、基改食物、人工代孕等當今社會議題息息相關。生物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也讓許多充滿爭議的倫理議題浮上檯面。「虛幻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提出「藝術—科學—科技」的跨界想像、生物科技發展下的道德辯證、人類與物種共存的課題,以及數位科技創新應用的觀察與反思。

圖/C-LAB單位提供

生物科技的三大命題出發,激發非典型藝術創作

「虛幻生命」展覽提出當前生物創新科技與科技藝術實踐的三個命題:「混種」、「轉殖」與「創生」,試圖透過多元面向描繪人類與其他物種間相互「混種」的科幻想像;藉由生物科技實驗室中常見的基因「轉殖」討論生命倫理的議題;更融合當代數位科技創新應用的「創生」,討論生物特徵辨識與資訊識讀等議題。如藝術家黃贊倫的作品《大衛》、《安妮》、《蘿莉塔》,即以人的肉身軀殼作為「異體移植」的基底,重新思考人性與人類的本質,而《大衛》在機械裝置設定下的「撞牆」效果,似乎想要逃出展示箱一般,於社群媒體廣受矚目與討論。新生代藝術團體Y2K的《生物訊號_模控》透過訊號控制植物生長,凸顯人類透過科技操縱自然與環境的現象,並回應人類自農業時代以來馴化植物的歷史,此作受到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藝術總監史塔克(Gerfried STOCKER)的喜愛,邀請至2019年藝術節展出。此外,四位國際藝術家作品亦受邀來臺展出,其中西西莉亞.楊森(Cecilia JONSSON)的《血基質》(Haem)以孕育生命的過渡性器官「胎盤」為創作媒材,結合藝術、生命科學以及冶金學,以非傳統的方式表現出地球上的物質與人體之間的相互關係,民眾觀展後讚許藝術家把天馬行空的想像實踐成為藝術作品。

圖/C-LAB單位提供

翻轉學科的艱澀印象,生活中的感知與應用

C-LAB配合展覽也規劃講座、工作坊及專家導覽等系列活動,邀請大眾一起在「科學」與「藝術」間實踐與想像。「社會設計的隱藏關卡」講座邀請了數位政委唐鳳、策展人邱誌勇及藝術團體「動態自造實驗室」的李柏廷,分享國內外社會設計的案例,進一步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和互動;藝術家江俊毅帶領的「絨毛遍體工作坊」以自然界常見的微生物所產生有氣味的代謝物為主體,以食品發酵再製為目的,運用黃、黑豆等經濟作物加工製成豆腐,並運用毛黴菌發酵製成毛豆腐,再經烹飪成料理。工作坊強調嗅覺感知,包括豆腐發酵時的氣味到烹飪後的香氣四溢,甚至放入嘴裡的口感,都是讓成員體驗生物科技在生活的實際應用,開啟民眾對生科與藝術的全新想像。

C-LAB作為跨領域文化實驗的場域,「虛幻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邀請國內外藝術家及實驗室單位等,藉由藝術回應環境的反饋與人類的反思。展覽資訊及相關活動詳情請至官方網站/https://clab.org.tw/ 查詢。

The post 「虛幻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 挑戰藝術的全新宇宙觀 first appeared on 引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