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新聞/編輯部
築港工程是奠定基隆走向繁榮的重大決定,但日治時期的築港之路卻困難重重,「基隆Podcast」主持人余治明邀請文史團隊「雞籠卡米諾」單彥博先生探討艱辛的築港之路。臺灣作為日本第一個海外殖民地,在臺日本官員極力爭取築港設施,然而1899年臺灣總督府所提1000萬築港預算卻遭議會刪除僅剩200萬,甚至差點胎死腹中,單彥博在廣播中以個人觀點,揭露日本國內消極築港的真實原因。
單彥博指出,基隆築港無論是當時台灣總督府或是在台日人都是相當支持與贊同,反觀日本國內輿論卻是相當的消極,甚至是反對,歸咎原因是財政負擔、效益疑慮、殖民地利益優先順序;不過最終,在台灣總督府的堅持與後續修正方案的提出下,基隆築港計畫逐漸獲得日本國內支持。
余治明提到,基隆築港工程分期,略分如下:第一期(1900-1903)、維持期(1903-1906)、第二期(1906-1912)、第二期追加(1912-1928)、第三期(1929-1934)、第四期(1935-1943)。單彥博更進一步說明,當時台灣總督府提出基隆築港計畫,初步估算所需預算高達1000萬日圓,但這筆龐大的經費申請在日本國會內遭到激烈討論。部分議員對於台灣的築港需求持保留態度,最終將預算刪減至僅200萬日圓。
單彥博說,這樣的預算削減迫使總督府不得不分期進行港口建設,工程進度稍嫌緩慢。此外,當時軍方對築港計畫的意見也對推行造成阻礙,軍方優先考量戰略價值,進一步增加國會內部的反對聲浪。最終,基隆築港計畫在多方壓力與預算限制下仍然推動,但一波三折的過程延長了施工時程,總督府不得不對計畫內容不斷調整,以適應資金與軍事需求的壓力。
單彥博亦提到,海陸運輸的規劃常常互相牽動,儘管在清代劉銘傳時期早已有舊基隆車站(牛稠港週邊)的設立,但仍不敷使用。因此原先預計規劃在現基隆市政府附近進行新基隆車站的開闢,後也因日本軍方衡量軍事行動空間的需求、戰略安全性考量等因素強烈反對,在妥協之下將新的基隆車站建立於現台鐵基隆站的位置。由此可知,無論是基隆築港甚至是陸運,都牽涉到政、經、軍各方勢力的角力。
余治明表示,儘管基隆築港事業一再受到阻饒,甚至成了日本國內輿論、國會爭論的議案,但我們仍可從史料中研判當時在台的日本官員或是技術幕僚,都盡心盡力為了基隆築港事業付出貢獻,歡迎有興趣的聽眾可以了解基隆築港歷史,更可以品嘗出當時的築港人們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