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醫生的崛起與偏鄉醫療計畫:台灣牙醫執照制度的挑戰

圖:牙醫團體捍衛本土牙醫權(攝/林欣妮)

記者 林欣妮 / 台北報導

看牙醫是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事,不論是治療或是日常保健,然而你有在意過牙醫師的學歷背景嗎?是本土派又或是海歸派,近年「波波醫生」話題因為衛福部的優化偏鄉醫療精進計畫第二期,再度引起討論。

「波波醫生」是波西捷克生的簡稱,指被送去波蘭、西班牙、捷克、匈牙利等地讀醫的學生,海外留學歸國的習醫學生, 由於醫療資源的有限,因此對於醫師人力必須總額限制,在台灣牙醫系每年招生約371人,錄取率不到1%,加上早期台灣因為醫療水平不高,對於九大國家或地區(美、加、日、歐洲、澳洲、紐西蘭、南非、新加坡及香港)留學生可回台考照,包含當時的歐盟,但之後波蘭等東歐國家加入歐盟後,也使得台灣承認其學歷並開放考照,因此越來越多人選擇出國就讀牙醫,而對於讀書時間及門檻低於台灣的波蘭、西班牙等則成為首選。

圖:國外學歷牙醫逐年增加(攝/林欣妮)

在台灣若要考取牙醫執照,必須通過三階段「一階段國考、實習、二階段國考」才能取得執照,其中每年海外學歷實習名額為50名,但隨著逐年增長的「波波醫生」,即便考過第一階段國考,也需「排隊」等待實習。

偏鄉醫療計畫一直是備受關注的議題,透過開放公費生至偏鄉實習,不但能改善偏鄉醫療也能讓貧困生有機會能透過此計畫翻身,但計畫第二期中耗資24億資金,對此,陽明交通大學教授林元敏指出,偏鄉計畫的醫科部分補助衛生所修繕等等,而牙科97%的預算進入大醫院,偏鄉反而得不到補助。計畫甚至不讓現有牙醫師申請且本國畢業生需實習完並取得執照後才能申請,卻開放讓考過第一階段國考但尚未實習的「波波醫生」申請,牙醫團體批評這是「假偏鄉真後門」計畫。

圖:牙醫團體捍衛本土牙醫權(攝/林欣妮)

此計畫存有很多疑慮,台灣基層牙醫師協會理事長黃映綺醫師,若波波醫生藉由偏鄉計畫跳過「排隊」取得實習證明,若未通過二階段國考,則可能透過違約離開偏鄉至都市中就業待隔年重考,對此,台大雙語律師葉家瑄表示,依實習醫師制度實施要點規定,取得實習證明即便尚未有執照,仍可以實習醫生身分在執業醫生旁執行醫療業務,但失去偏鄉計畫的本意,因此,政府對於計畫應增設嚴格規定或制度,減少有心人士鑽漏洞可能,落實偏鄉醫療的改善。 高雄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蔡政峰表示,公會有許多願意且有熱忱的醫師願意至偏鄉服務,但礙於制度卻無法申請,且偏鄉缺乏的不是牙醫,而是醫療點,對於設備資源的設置,才是偏鄉醫療真正需要的。許多弱勢族群因為行動不便所以無法親自去就醫,即使有牙醫願意前往居家服務,攜帶沉重的設備長途奔波會是很大的問題。

圖:高雄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蔡政峰分享(攝/林欣妮)

此外,都市不論是資源或是交通等都優於偏鄉,這也是牙科在都市中數量龐大的原因之一,若有足夠的經濟誘因,會讓更多醫生願意留鄉服務,改善偏鄉醫療並非定期有醫生前往服務看診就夠,應該要以偏鄉民眾有隨時可取得的醫療資源為考量,讓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下的人,能享受同等醫療待遇,整體醫療水平才會提高。

圖:本土小牙醫訴求(攝/林欣妮)

合法留學並沒有錯,但對於制度的規畫必須謹慎、平等,所謂公平正義,不是犧牲一方來保障另一方,而是在不影響原有權利下,找出能共處的方式,對於本土牙醫及留學牙醫,入學資格、學習方式皆不同,若要在台灣考照就業,應以合理合法方式審視能力是否一致,不該為了解決人數過多問題,無視他人權利甚至輕率處理。

本土牙醫權看似專為牙醫生的問題,但對於計畫若不慎重考量評估,當「波波醫生」取代本土醫生、金錢權勢取代公平正義,將衝擊未來牙醫體系與醫療資源,民眾未來就醫能否全然信任台灣醫療資源?最後承受結果的都是一般民眾。

相關報導

隱藏的「波波藥師」? 錯誤的醫療體系下 不斷增加的受害者http://www.contentplatform.info/articles/301033/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