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起走走:錄像雕塑(Video Sculpture) 「框架」容不下的人生

文/袁青

拍照,自拍或被拍,以至拿起手機錄影,對網路世代來說,早己從記錄到娛樂生活,甚至成為一種表演;但對經歷過許多打零工,從事汽車拆解、機械電工到夜店當過搖滾歌手,又轉行作起裝置技工的瑞士人馬克Marck來說,卻成就了今天以獨到錄像雕塑(Video Sculpture)創作聞名的「非典型藝術家」身分,最好的訓練和養成。


這些連自己都覺得「彷彿一團亂」的異類卻又豐富的個人經歷,讓Marck有一天恍然,原來他向社會拋出「無法忍受約制」的價值觀,正是身處各階層,重重體制規範和限制的現代人,在生存邊界中所面臨的抉擇;尤其,觸碰社會主體框架,受到更多侷限的女性,又如何釋放壓力和找到飽受衝撞後的情感出口?


於是Marck以走出學院派的想像「框架」,自行創造出結合了錄像和雕塑型式的藝術,試圖透過「設計、女性、觀看及敘事」的互動,反映現代人遊走在時間及空間限制下,心理狀態到身體的回應。

「框架、水和女人」是常見於Marck創作中的元素。經典作品「逆游」,女子慢動作在水中游泳,但游不出狹窄框架的肢體,展現求生與探索出口的焦慮;結合木箱裝置,被關在燈箱裡近乎裸體或扭曲、掙扎的錄像中的女子,令人感受壓迫和受限制,引發不安的情緒,牽引觀者對於「身體自由」的評斷。

又如,以動力裝置配合袒露或遮掩裸體女子閃躲的錄像,觀眾可以以不同視角,正視、偷窺或旁觀,構成藝術家、作品和觀眾之間的互動,正是馬克Marck如何看待兩性不同視角的解讀。

馬克Marck自言深受錄像藝術(Video Art)創始者沃爾夫.福斯特爾(Wolf Vostell)曾說:「錄像的目的不是敘述一個故事,而是激發觀眾的情緒」的影響,他以電影場景收錄的動態影像,搭配親手打造鍛鑄或木箱的實體雕塑,從虛實互為表裡的「設計」中,引領觀看的樂趣與想像,進而完成「遊走於框架中的限制」的藝術共鳴。

將Marck錄像藝術(Video Art),引介來亞洲的Bluerider ART特地請藝術家進駐台北敦仁空間,花了一個月時間,試著將瑞士蘇黎士工作室移植於現場,邀請觀者一同互動、探索的「馬克實驗館」Marck’s Playground裡,Marck就地取材,將觀察台灣生活經驗作為融入創作的「在地元素」;如代表台灣街頭文化的「夾娃娃機台」實體模型,並提供迷你版本錄像作品Mini Transport Crates作為觀眾互動夾取的物件;或是以罐頭餐盤等多元互動型態表現的作品Bon appétit。而以手掌上的連續影像表現社群網路連結,與當代社交模式的2023年新作Phone connected等,充分顯露Marck強調以「社會縮影」為題的創作主軸。


如果藝術是一種體驗;在Marck模擬「人在各種社會情境的框架下,游走、掙扎、衝撞以至焦慮的身心狀態」的錄像藝術(Video Art)創作中,讓我思考成長過程中受教和引導的「規範」,是不是反而是一種「限制」?


說來奇怪,自由人人嚮往,但對於我這款「金牛座」來說,有的時候,不受約束的放空和隨性的自由,我還真有點兒不知所措呢?
這就是「藝術」;讓人把視為理所當然的,翻轉過來,再想一下;也許沒有標準答案,但在乎的是,你的「動心起念」!

展期:►2023.10.28 – 2024.1.7
地點:► Bluerider ART 台北.敦仁
Tue.-Sun., 10am – 7pm
台北市大安區大安路一段 101 巷 10 號 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