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新聞報記者鄭儷絲 李振麟/文化報導
嘉義市政府執行再造歷史現場計畫,28日在嘉義市林業廊帶的地標-森林之歌,舉辦成果展開幕典禮,展示三年來各項木業資源清查結果與木都2.0願景,同時頒發今年舊屋力計畫獲補助店家獎牌,另外邀請木業相關人士共同欣賞嘉義市木業發展紀錄片「木都+1」首映,呈現嘉義市木業發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願景。
市長黃敏惠表示,1930年代的嘉義市有將近十分之一的市民從事與木材相關行業,木文化可以說是城市的DNA,木產業更是許多市民重要的經濟來源。雖然木材逐漸被許多新的材質取代,但這幾年在嘉義市已經出現公私部門共同協力推動木文化保存與推廣的盛況。持續七年的「舊屋力補助計畫」、嘉義舊監獄宿舍群的「以修代租」政策,到今年首次推動的「老屋卸妝計畫」,再再顯示我們面對昔日「木材之都」盛名的因應對策,我們要讓這項與生活緊貼的木文化永續陪伴各族群。
黃市長強調,這幾年對於嘉義市木文化歷史耙梳、田野調查,可以很明確的掌握嘉義市木屋數量及木都的定位,顯現嘉義市獨有的特色與價值,是其他城市無法複製模擬的,我們應該運用此優勢,優化木都環境與木屋價值,把焦點放在人、產業與環境上。
文化局長盧怡君指出,為了耙梳木業文化的歷史,文化局從107年開始執行再造歷史現場計畫,不僅整理出嘉義市各製材廠的歷史,也盤點出從事木業相關行業的木匠人才資料,這些資料都是未來發展木業的重要基礎。加上開設木業人才培育課程、修繕閒置空間作為實驗木場,提供振興木都所需要的各項軟硬體設施,滿足文化局持續推動「舊屋力」和「老屋卸妝」所需要的人力與技術,讓培養出來的人才有市場需求。
計畫主持人陳正哲副教授表示,日治到戰後的木都1.0是建構在龐大的伐木與製材量能上,是由工商界所主導出的一二級產業作為,透過長時間的積累而滲入生活成為文化。而當今的木都2.0則是架構在市府與市民的意識與行動能量上,透過清晰的都市定位驅動市民共同維護木都環境。目前正制訂木都環境振興自治條例,透過法制面來鼓勵公私部門保存這項城市特色文化。
為記錄嘉義市木業發展歷史脈絡,文化局委託拍攝「木都+1」紀錄片,並邀請受訪者進行映後座談,點評嘉義市木業未來可能發展方向。影片同時安排於12月5日下午2點、12月6日下午4點在台視綜合台播出,無法參加首映會的觀眾可以透過電視頻道觀賞。
此外文化局設計「全民線上木屋地圖」,提供民眾上網登錄老屋資訊,邀請市民上網登錄左鄰右舍的老木屋,運用大眾力量建立屬於嘉義市木屋大地圖。
成果展典禮同時頒發獎牌、感謝狀給今年舊屋力或補助店家,文化局說,舊屋力計畫累積7年能量,今年首度推出教育推廣力,總計有9案提案獲得補助,內容包含講座、小旅行、藝文展演、手作體驗和美食設計等,透過各種型態的教育推廣讓更多人認識老屋、喜愛老屋,讓老屋延續使用壽命。
全民線上木屋地圖網:https://www.google.com/maps/d/u/1/ed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