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中的高山茶-福鼎管陽鎮「白毫銀針」再探


文/攝影:吳德亮(部分照片由陳寧化提供)

在六大茶類中,屬於「輕度發酵」的白茶,儘管歷史悠久,卻一直到近年才異軍突起,成為對岸爭相品飲或炒作的茶類,並迅速蔓延來台。產區主要在福建省福鼎市白琳鎮、點頭鎮、管陽鎮、磻溪鎮、太姥山鎮等。且依鮮葉原料與工藝的不同及品項高低分為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等不同等級:每年三月下旬開始採摘「嫩芽」製作頂級的白毫銀針,至清明前後開始採摘「一芽一葉」製作白牡丹,算是第二波了。約莫從五月後採摘「一芽二至三葉」製作貢眉或壽眉。而最頂級的白毫銀針,必須採足數萬枚茶芽才能製成一市斤(500公克)茶品,自然格外價昂了。


2016年春天我與景德鎮深耕有成的台灣陶藝名家劉欽瑩一起長途開了十多個小時的車程,從景德鎮經武夷山前往福鼎白琳鎮採訪,接著又結識了管陽鎮「福鼎白茶」掌門陳寧化,對於白茶從採摘到製作均有完整的文字與拍攝記錄,並收錄在我2017年出版的《戲說六大茶類》暢銷大書內,而他也專程搭機飛來台北參加我的新書發表會,兩人從此成了好友。


距離福鼎市區約28公里車程的管陽鎮,有四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陳府白茶」即位於其中之一的「梨頭峙」,堪稱是白茶中的「高山茶」了。進入管陽鎮後,滿山遍野與道路兩側放眼所及,盡是一畦畦綠油油的茶園,繚繞的雲霧將太陽漫射光遍灑在茶樹上,明前紛紛吐出的新芽,密被的茸毛在雨後初晴的薄日下閃閃發光,相機觀景窗內宛如銀雪霜覆與綠浪共舞,格外迷人。


根據《中國制茶工藝》記載:清嘉慶元年(1796),福鼎茶農用福鼎菜茶的芽首創白毫銀針,製作方法就是日光萎凋,將採摘的新鮮茶樹芽葉進行生曬,堪稱最古老的製茶方式了。而陳寧化則認為白茶基本是全手工,最多只能做到半機械;因此白茶廠沒有設備,可是風雨雷電都要運用上,他自嘲說像諸葛亮用兵一樣。


陳寧化堅持以傳統複式萎凋,即日光萎凋與室內萎凋相結合,白毫銀針完全採一芽製作,分為「抽針」與「剝針」兩種工藝。先採摘清明前的芽葉,攤放竹製的蔑架上,進行日光萎凋,並根據當日的氣候變化進行調整,太陽剛升起、中午時光與日落時分,氣候南風或北風天,都要調整蔑架方向與萎凋時間,儘量使茶葉自然失水,萎凋至九成乾燥後,將茶葉堆積進行微發酵,最後用炭火低溫烘焙乾燥而成。

default

新嫩的白毫銀針在陽光下芽毫完整,飽滿的毫香直撲而來。尤其在竹雕大師翁明川的手做茶荷上明顯「色如白銀、狀如銀針」。取來我與陶藝名家曾冠錄共同創作的新文人壺,厚密的毫毛進入熱壺後更發出淡而綿密的香氣,開湯後黃綠清澈入口後的蜜韻瞬間釋出層層密密的蘭花香,接著徐緩吐出的桂花香在喉間更如泉湧般釋出豐厚的丰姿,口腔內但覺溫潤醇和卻又活潑靈動,無怪乎有人說它有一股不可言諭的人文氣息,淡雅禪境盡在不言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