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伯特/雲林報導】雲林縣長張麗善26日受邀出席今周刊第七屆國際高峰會,以「AIX永續-氣候變遷下雲林的韌性與創新」為題,分享雲林所推動政策與經驗;在今週刊發行人梁永煌引言下,同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臺北市副秘書長張溫德與談共享永續、城市對話。張麗善縣長強調,雲林縣以建構全民福祉的共融家園,打造智慧城鄉的永續產業與智能轉型,達到生態永續與環境永續目標。
縣長張麗善表示,聯合國提出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一直是雲林縣政府推動各項政策的原則指標,在研擬策略階段就應該納入永續發展的思維加以考量,目的就是為了讓好的政策能夠延續推動,讓雲林的產業經濟發展與生活環境能夠更加永續,在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雲林更積極且加速推動各項因應措施,來提升雲林的韌性能力。
張麗善縣長指出,雲林縣已是超高齡縣市,我們特別成立了地方創生和因應氣候變遷專案辦公室來攜手合作,籌劃相關資源與能量的整合,導入AI智慧科技促使農業轉型,培育及善用人才,吸引青農回流創業,面對各項挑戰,找出最有利的解方。
因應並改善少子女化問題,今年雲林縣首次辦理集團婚禮,520見證30對新人婚禮,鼓勵年輕朋友成家立業、結婚生子外,推出「雲林萬寶龍計畫」,今年起2年內只要在生產前父或母一方設籍雲林滿3個月,前3胎生育津貼從新1萬元加碼至3萬元,再加碼坐月子補助3萬元,每胎可領6萬元。另外,生第4胎起每胎生育津貼補助10萬元,再加坐月子補助3萬元,可領到13萬元。,推動至今已發出了1億2,781萬元現金。
為迎合中高齡者的就業需求,活化斗南歷史建築「台汽車站」作為「青銀共生基地」,並委託專業團隊-國立中正大學來管理並開辦各式各樣實用的培訓課程,看見在地生活的需求,培訓課程以成人教育為主,樂齡食農教育為輔,協助中高齡者進行再就業的設計。此外,雲林縣政府推動雙B計畫,雙B計畫就是防餓(保障獨居長者及弱勢家戶物資)與防寒(改善獨居老人及弱勢家戶居住環境)。由縣府搭起平台串聯20個鄉鎮市公所、村里幹事、警消與教育單位共同走進本縣各村里及社區,盤點所有需要幫助的人。並持續增加長青食堂到現在的178處據點,用餐頻率為全國第一。
在強化醫療量能部分,縣府團隊與臺大醫院雲林分院聯手建立「醫消聯防虛實整合系統」。後送醫院時,透過資訊5G系統科技優勢,即時回傳傷者資訊,縮短到院檢傷時間,縣內OHCA到院前存活率已從以往7%提升到21.74%,已經有3倍的成長,成功救回多名嚴重創傷病人。
對於雲林AI智慧科技農業發展,張麗善縣長提到,透過地方創生與因應氣候變遷兩專案辦公室的共同合作推動之下,以智慧科技農業和地方創生鍵結,積極發展農、漁、畜牧業數位轉型,推動節能減碳並促進智慧科技發展,雲林縣以「低碳、負碳農業」與「科技智農」為農業轉型目標,積極輔導農民投入智慧科技創新農業,更省時、省工、省力,吸引青農投入,實踐農業永續淨零。張縣長並以微醺農場、北港鎮「宏昇芽菜」、大埤鄉的富禮農場、口湖台灣鯛、以及芳源畜牧場作為案例分享,結合智慧科技,成就未來雲林農業新樣貌。
而循環經濟一直是農業大縣在面對農業剩餘資材與資源廢棄物的處置目標,縣府也一直在思考還有什麼方式可以創造出更多的經濟價值出來,經過多次的研議過程發現,鳳梨葉可取其纖維,再製成紡織業材料或農地膜等,並且已有相關的發展實績,未來我們也希望能夠在雲林創造這樣的一個經濟體系和場域,讓每一顆鳳梨能夠連結諸多產業的發展,將每一個部分的價值最大化。另外縣府近日也與臺大、本縣大埤鄉公所簽署MOU,三方合作來解決大埤酸菜專業區的農業剩餘資材去化問題,協助酸菜產業永續發展。同時輔導在地廠商進行研發,將牡蠣殼磨粉奈米化,結合回收寶特瓶重新抽絲,製成海毛紗紗線材料製作縣府團隊的POLO衫以及外套。
張麗善縣長接著強調,雲林縣的資源雖然不如六都豐沛,但深知教育是翻轉雲林的重要契機,因此縣府團隊加速前進,不斷超越。為了給孩子最優質的學習環境,縣府這幾年來在教育上投注了大量心力與經費資源,尤其在智慧教育的推展更是不遺餘力,期盼雲林孩子個個成為未來卓越人才。在硬體設施方面,我們自籌4000多萬建置雲林智慧教育中心,發展「人工智慧館」、「未來生活館」、「元宇宙館」、「智慧農業館」、「steam手作館」、「立體創課館」6大主題館遊學課程,將AI、物聯網等尖端科技導入基礎教育中,成為全縣各級學校推展科技教育的學習基地。這些用心耕耘的教育成果榮獲2023年行政院第6屆政府服務獎「社會關懷服務獎」。
為解決家戶垃圾暫置的問題與提升縣內垃圾自主處理能力,雲林縣持續推動垃圾燃料化的策略,打造「零廢棄資源化系統(ZWS)」及「全移動式垃圾機械分選系統(MMT)」,將家戶垃圾提取適燃性廢棄物轉製成固體再生燃料(SRF),獲得第六屆政府服務獎「轉廢為能 垃圾全循環」。
張麗善縣長最後總結,縣府今年拿到了2024 ICF全球TOP7智慧城市,這也是台灣唯一獲得的縣市!所以未來,她將持續和縣府團隊以「種樹者」的精神,透過產官學的方式,打造農業觀光科技園區,並將資源積極投入農業智庫、農情資訊、地方創生等方面,讓智能科技充分導入農林漁畜業,用全面E化的方式與聯合國SDGs接軌,打造出民眾與環境共融,「智慧創新」的永續繁榮、能與國際競爭的大縣。